寒流暖流

2014年12月7日

这个星期气温下降,出现香港今年第一度寒流,社会福利署和各地区服务单位,已主动联络有需要的人士,包括独居长者及长期病患者,向他们送暖和提供适切的支援。回想起两年前的今天(2012年12月7日),我们经历立法会财务委员会(财委会)的七次会议共二十九小时的讨论,终于通过了长者生活津贴的建议,是本届政府扶贫助老的首项重要送暖措施。今天,最新数据证实长者生活津贴有效纾缓长者贫穷问题。

随着长者生活津贴于2013年全面实施,不少有经济需要长者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上星期在扶贫委员会发表的2013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贫穷报告)显示,长者生活津贴对纾缓长者贫穷情况有着显著作用,令政策介入后(即计及各种社会保障等恒常现金资助项目后)的贫穷长者人数近四年来首次录得下跌。

随着人口老化下退休长者增加,而按现时所采纳只以收入量度的贫穷线计算框架,并无法辨识那些拥有资产及或没有经济需要者,在贫穷线下的长者人数预期会持续上升。然而,透过分析政策介入前后的数据,我们可以客观看到政府投放资源推行的不同支援措施的成效。

根据2013年贫穷报告,政策介入前的长者贫穷人口及贫穷率比2012年上升31 700人及1.4个百分点至419 500人及44.9%,当然如前所述,由于不能反映出低收入高资产的情况,这数字无可避免属高估。然而,数据亦显示,在政策介入后,贫穷长者人口及贫穷率大幅下降至285 500人及30.5%,按年同比的长者贫穷率下跌2.8个百分点,这主要受惠于长者生活津贴的实施。

如果进一步分析长者生活津贴个案的地区分布(见附录),可以看到最多受惠人数的地区,例如观塘、葵青、黄大仙等,正是贫穷人口较多的地区,而政策介入后的贫穷人口下降幅度亦特别明显。

任何政策的推行,难免面对不同持份者的不同意见,涉及公共财政资源的措施更不能不考虑承担能力和可否持续,负责任的政府都必须要找出「平衡」点。长者生活津贴实施至今快将两年,现时的受惠人士超过42万人。试想想如果两年前大家争持不下,坚拒通过长者生活津贴,这42万的长者仍在等待,少饮了很多碗暖汤。另外,我们会根据既定的调整机制,按截至2014年10月底的社会保障援助物价指数变动,向财委会提交金额调整建议。倘获通过,长者生活津贴将由现时的$2,285上调4.7%至$2,390。

过去两年政府继续透过扶贫委员会集思广益积极推展扶贫工作,包括针对在职贫穷问题而早于今年7月已提交财委会,原本希望能在明年底推出,可惠及20万户共约70万名基层市民的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无奈有关建议受立法会拉布影响,推行时间表无可避免顺延。我希望立法会财委会冰封的情况能尽快解冻,为有需要人士带来暖流。

附录

最新的(截至2014年9月底)按分区划分的长者生活津贴个案数目(最接近的百位数)如下:

分区 个案数目
1. 观塘 54 500
2 葵青 41 800
3. 沙田 39 500
4. 黄大仙 39 000
5. 东区 36 000
6. 屯门 26 200
7. 元朗 24 200
8. 深水埗 24 000
9. 九龙城 21 600
10. 西贡 21 000
11. 南区 17 500
12. 荃湾 16 500
13. 北区 15 200
14. 大埔 15 100
15. 油尖旺 13 200
16. 中西区 8 200
17. 离岛 5 900
18. 湾仔 4 300
总计   424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