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业」计划的一些迷思

2020年10月11日

前言

虽然第二期「保就业」计划的批核已经进入尾声,但社会上仍有不少迷思。过去在立法会中,立法会议员的问题花的时间通常都很长,而剩余给官员可以回答的时间,往往只有零至数十秒,甚至澄清一些事实的时间都没有。

第一期与第二期申请数目的差异

在表面上,申请第二期「保就业」计划的雇主数目较第一期的少,不少评论便认为多了雇主计划裁员,以及「受补贴的雇主」会减少。事实上,「计划裁员的雇主」与数目,并不可以单从「申请的雇主」数目的变化推算出来。现时,我没有足够数字,反映「计划裁员的雇主」与「申请的雇主」数目的关系,但在概念上和数字上,「申请的雇主」数目与「受补贴的雇主」数目明显不相等。虽然第二期审批还未完成,但第二期受补贴的雇主的数目应较第一期为多,而第二期的补贴总额亦大有可能超过第一期。何以见得?

第一期「保就业」计划共收到近16.9万名雇主申请,当中超过15万名获批。第二期「保就业」计划共收到15.8万名雇主申请,当中14.3万名是第一期获批补贴的雇主。由于这14.3万名雇主已确定于第一期符合资格,如无意外,绝大部分都会符合第二期的资格,而余下的1.5万名雇主,依第一期的申请成功率推算,最少都会有1.3万名符合资格。

此外,我们亦收到超过3 000名第一期获批补贴的雇主「申诉」,由于他们误会第一期获批雇主自动会获得第二期补贴,所以在第二期截止前没有申请。这些「漏」申请的个案数目虽然不少,但只占第一期获批数目的2%,看来他们大多数真是「误会」了的机会甚高,否则难以理解为何既想申请,又符合申请资格,却又没有申请。当然这是酌情处理,并不代表这些「漏」申请一定获批准,还要按照「保就业」计划第二期的「守则及条款」及程序处理。

换言之,第二期最终符合资格的雇主总数可能介乎15.6万至16万名之间,亦即是高过第一期获批的15万名。

「保就业」计划保就业不够精准

由4月17日的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会议起,我已不断解释,由于疫情来势汹汹,各行各业大受打击,「保就业」计划的设计必需「简、快、省」,否则出台时,已为时已晚。在4月初复活节长假期中,我们开始构思「保就业」计划。第一期申请在5月底开始,6月中申请期完结前已开始陆续为15万名雇主发放补贴,保障接近200万名雇员。而计划第二期亦如第一期的「简、快、省」,于9月13日申请期完结后3天已通知第一批20 000名雇主获批工资补贴,而现时已完成处理近八成雇主的申请。

有几快?大家比较以下各项由简至繁的项目便知晓:《财政预算案》为满18岁香港永久居民派发每人一万元,由今年2月底宣布至6月底开始接受申请,花了4个月;关爱基金为满18岁并以香港作为定居地而居港未足7年的低收入非永久居民派发每人一万元,由今年2月底开始计划至9月底开始接受申请,花了7个月;关爱基金「非公屋、非综援的低收入住户一次过生活津贴」,由2019年8月中宣布并计划至今年7月2日开始分阶段接受申请,花了近11个月;当然,最经典而最精准的关爱共享计划,为多项在《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纾困措施中未能获得4,000元的人士,提供差额的额外津贴至4,000元,由2018年3月开始构思,花了11个月才开始接受申请。

以上各项目,相关政府部门已尽了最大努力,以最短的时间,完成符合所有财务、人手安排等等的必须和严谨程序,以求令巿民尽早受惠。为甚么要这样长的时间?要详细解释都要很长时间;简单而言,要符合过往立法会政府账目委员会、审计、廉政、行政及法律责任承担、公平、公正、制衡等等要求,上述的时间都是必须的。

从上述例子,我们便可以知道,有多个元素影响推行项目的速度:申请资格的繁简程度、是否有已确定资格及相关资料、程序有多少部分可以外判执行、额外要增聘多少人手,以及有多少申请与审批程序可以电子化等等。「保就业」计划的设计便是要在以上元素都有利快速推行而建构,即是:申请资格要简单、利用现有已确定的资料(即是强积金供款纪录)、只增聘了17名短期合约及中介员工、外判绝大部分查询,以及接受申请、审批工作及绝大部分处理申请与审批工作都是电子化。

后语

2019年2月底,在《2019-20年度财政预算案》中,财政司司长建议拨款200亿元以购置多项社会福利服务处所。立法会于2020年3月开始审批《2020-21年度财政预算案》时,不少议员已经问200亿元拨款花了或剩下多少。但事实上,财务委员会于2020年6月30日才批出拨款;社会福利署(社署)已随即完成跟进工作并在上月底公开邀请业主放盘。我亦藉此预告和呼吁,在未来4、5个月,如各传媒问劳工及福利局或社署有关进展,答案也会是「进行中」。我们可以保证,当完成购置第一批处所后,我们会尽快公布细节,让社会和传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