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支援老弱伤残

2015年04月12日

过去一个月,我和劳工及福利局同事除了日常公务,更忙于回应立法会议员就2015-16年度政府开支预算所提出的连串问题。在整个特区政府收到的超过7 000条提问中,一如既往劳工及福利范畴是「大户」,共收到1 399条,占总数约两成。这正正反映劳工福利事务与民生息息相关,备受关注。

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其中一项主要纾缓措施,是建议向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高龄津贴(包括「广东计划」)、长者生活津贴和伤残津贴的人士发放额外津贴,金额相当于两个月的综援标准金额、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或伤残津贴,涉及开支预计共约55亿元,受惠人数约118万人。明天我会出席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会议,解释有关建议。

在118万名受惠人中,有13万人领取伤残津贴,另外接近七成(约81万人)是65岁或以上的长者,包括约44万人领取长者生活津贴;约20万人领取高龄津贴;约2万名为「广东计划」受惠人;此外还有约15万名是年满65岁的综援受助人(占整体综援受助人数约四成)。如果把60岁或以上的综援受助人计算在内,长者的数字会更多。

综援计划的目的,是为因年老、患病、残疾、单亲、失业和低收入等在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家庭,提供最后的安全网,使他们能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值得留意,今年二月底领取综援的个案总数连续47个月下跌至251 406宗,受助总人数为378 150名。在超过25万宗个案中,约15万宗属年老个案(占约六成);永久性残疾和健康欠佳个案约43 000宗(占约百分之十七);单亲个案约29 000宗(占约百分之十二)。

至于低收入个案和失业个案,分别只占约百分之三及约百分之七,前者已连续72个月录得下跌(由16 306宗减至7 416宗),后者亦已连续66个月录得下跌(由34 121宗减至18 131宗)。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和就业市场好转,很多综援受助人都会选择自力更生。

为更全面协助及鼓励有工作能力的健全综援受助人寻找工作,自力更生,社会福利署(社署)于2013年1月把各项就业援助计划整合为「自力更生综合就业援助计划」(「援助计划」),政府并已预留2.2亿元延续「援助计划」。社署会继续委托非政府机构为有工作能力的健全综援受助人,提供就业援助服务。为进一步鼓励健全的综援受助人就业,社署透过关爱基金拨款2.266亿元,由2014年4月起推出为期3年的奖励计划,协助参与者早日脱离综援网。

终审法院在2013年12月17日裁决把综援计划的七年居港规定回复至2004年1月1日以前的「居港一年的规定」,一度引起社会上广泛关注,担心会否变相鼓励新来港人士申领综援。自裁决当日至2014年12月31日,社署一共收到约8 600宗涉及18岁或以上居港少于七年人士的综援申请。事实上,有关申请宗数由2013年底每个工作天170宗的高峰大幅减至近日的每个工作天约十多宗。在减去被拒绝和申请人自行撤销的申请,以及扣除在假设「七年居港规定」仍然生效的情况下可获酌情批准的申请后,估计截至2014年12月底,由终审法院裁决引致的受助人数约为5 500人,2014年涉及的综援金额约为1.75亿元。

这数字远低于裁决初期外间的估算。我们曾多次指出,终审法院的裁决对综援开支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来港人士的经济状况及申领综援的意欲,亦需要时间观察。事实上,根据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分析,2013年透过单程证计划来港的人士的年龄中位数为33岁,他们的教育水平多年来有所提升,15岁或以上的新来港人士中,有八成八已达中学程度或以上;约四成六适龄工作新来港人士(20 至64岁)在内地有从事工作,大部分来港后继续积极投入本地职场,自力更生。

为鼓励自力更生和促进向上流动,我们正密锣紧鼓筹备在明年第二季推出「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向没有领取综援的低收入在职家庭(特别是当中有儿童的)提供财政支援。计划预计可惠及来自超过20万个基层家庭的71万巿民,涉及的津贴开支估算约为每年30亿元。

归根结底,政府福利政策的一贯理念是善用有限公共资源,针对性协助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