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最低工资的调整
2019年1月13日
最低工资委员会在2018年10月底向政府提交了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的报告和建议,行政会议亦于2019年1月8日通过了有关建议,如获得立法会通过,便可以于今年5月1日将法定最低工资由每小时34.5元提升至37.5元。
法定最低工资的法定功能
在2010年获立法会通过的《最低工资条例》,就最低工资委员会的职能指明,其功能为在防止工资过低与尽量减少低薪职位流失的目标之间,取得适当平衡;及维持香港的经济发展及竞争力。怎样才算是工资过低?如何防止工资过低?当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最明显的两个,便是看最低工资与通胀的关系,以及最低工资与工资中位数的比率。
法定最低工资与通胀
我已在2018年5月13日的网志分析了最低工资并没有「跑输」通胀,详情不重复了。简单来说,在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基本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的累计升幅为20.4%,而最低工资水平则调升了23.2%。
虽然其后仍有不少评论,有不看客观事实的,更有些用取巧分析方法来说最低工资「跑输」通胀,但我不逐一回应了。不过,值得一提还是职工盟于2018年5月20日发布的分析,用甲类消费物价指数累计上升的23.1%,对比法定最低工资调升的23.2%。这虽与政府常用的基本综合消费物价指数不同,但仍算是合理的比较。不过结论都大致相同:法定最低工资并没有「跑输」通胀,只是差别不大。
政府早两天(1月11日)公布调整法定最低工资由34.5元增至37.5元,增幅为8.7%。虽然我们仍未知道未来几个月的通胀情况,但以过往两年的累积通胀不足5%计,今次加幅已可以接近肯定地说会「跑赢」通胀3%至4%,亦可以说是让基层员工分享部分的经济增长。
法定最低工资与工资中位数
从下表所见,法定最低工资与工资中位数的比率有轻微下降的趋势,由实施初期的52.5%下降至2017年的49.6%。虽然减幅不大,但仍值得关注。今次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的调整较过往3次为高,我预计有关比率有机会升回50%或以上的水平。
法定最低工资水平(A) | 全职雇员每小时工资中位数(B) | (A) / (B) | 赚取最低工资的劳工比率 | |
---|---|---|---|---|
2011年 | $28 | $53.3 | 52.5% | 6.4% |
2013年 | $30 | $58.3 | 51.5% | 3.4% |
2015年 | $32.5 | $64.1 | 50.7% | 1.4% |
2017年 | $34.5 | $69.5 | 49.6% | 0.9% |
2019年 | $37.5 | 未知 | 未知 | 估计2-2.5% |
赚取最低工资的劳工比率
我们从上表可以观察到,现时领取最低工资的劳工占全部劳工的比率,历年有下降的趋势。我相信经今次建议的调整,这个比率甚高机会有所提升。换言之,今次最低工资的调整对整体工资的影响,可能会回复至2013年至2015年之间。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近日社会的反应,令我想起「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句说话,同样适用于资方与劳工。老板当然希望员工有高的效率,但又希望不用加人工;劳工及社会人士则希望老板加人工,但不要加价。
要改善劳工福利,便会增加成本。当然,增加劳工福利可能会提升效率,但总不能完全可以吸纳成本的增加。若可以如此,在自由的劳工巿场中,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工自然会不断增加,直至边际成本增加等于边际效率增加为止。今次建议的法定最低工资调整,据估计对通胀影响有限,约只有0.1%。当然,这部分便要由消费者承担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