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乐龄科技与创新
2018年11月25日
前言
当我出席乐龄科技高峰会时,有台下朋友提出一个好问题,就是我们应如何鼓励年轻的工程师放眼乐龄科技的研发?因为年轻人是最有创意和掌握最新知识的一群,而问题的症结在于发明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代沟。
我间中都与朋友提到20多年前的一次经验,来反映高龄对一般青年来说有几遥远。当年,我还「只是」40多岁,一天在大学的饭堂饮下午茶,听到邻座有几位大学生倾谈,其中一个说:「人都系唔好咁老,最好40几岁就死咗去。」我心想「我是否都是时候呢?」当然对这些20岁的「小」伙子,40多歳,已是他们人生的一倍,的确是很老。虽然65岁已算是长者,但若问一位65岁的长者(包括我在内),一般都会觉得80几岁才算老。
我当年教书其中一科的功课之一,便是要同学访问其祖父或母,了解他们人生的经历。大部分同学都会在访问报告中表示,透过这个访问才对祖父母多了解,亦觉得一直以来都没有珍惜和他们一起的机会。
乐龄科技的发展需要年轻人
谈到创科和乐龄科技,我们都需要年轻人的创意与破旧立新的精神。要让年轻人多了解高龄长者,便不能只靠日常生活的接触,而要「刻意」创造这些机会。
不要以为乐龄科技博览只是针对用家和服务提供者,我衷心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参观乐龄科技展,特别是工程师、设计师、在院校从事科研的学生和对科研发明有兴趣的中学生,让他们更了解长者和身体机能缺损人士在日常生活起居和出行各方面的需要和困难,以及现时国际市场上有什么新产品,从而启发他们发挥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发明更多适合香港长者需要的产品,特别是能针对香港狭小家居的产品。
我们需要新思维才能面对人口高龄化的挑战
我就以长者的认知障碍症来作一个例子。政府自2014-15年度起已提供经常拨款,让41间长者地区中心增聘社会工作者,提升对患有认知障碍症长者及其照顾者的支援服务,现时每个中心服务50宗个案。
自2016年起,由关爱基金拨款的先导计划「智友医社同行计划」,为参与的每间长者地区中心提供一名资深护师(Advanced Practice Nurse)、0.5名一级职业/物理治疗师,以及一名福利工作员的人手资源,为100名的长者提供服务。这项服务会于2019年初恒常化,41间长者地区中心都会参与。
大家可以计一下数。将刚才所提的人手:一名社工、一名护士、一名福利工作员及半名职业/物理治疗师,充其量可以提供服务给150宗个案。41间中心,才服务到6 150名认知障碍症的长者及其照顾者。今天,我们可能有13.5万名认知障碍症患者,加上医院管理局可以服务的2.8万宗个案,我们还有近10万宗个案未获安排服务。情况是否有点令人担忧呢?那么,大家可以想像,到了30年后即2048年,当可能有约29万患者时会怎样呢?我们是否要请1 900个社工、1 900个护士、1 900个福利工作员和950个职业/物理治疗师提供服务?我这里提的只是一类服务使用者:认知障碍症的长者及其照顾者,还未计其他。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吗?
当然,就认知障碍症患者的服务,资助的社区支援服务只是近年才开展。虽然有点迟,兼且要满足服务需求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但我们更需想一想:若以上述这种很传统的服务供应计算方法,不似是个可以持续发展的模式。答案可能还是如何利用科技及如何创新。我希望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及共同努力。
后语
上星期提到政府、社会服务联会和科技园担当「叮当」的角色,举办博览向大家展示各地的乐龄「法宝」。充满「创作力量同幻想」的年轻人,要发掘创意与灵感,应该去看看乐龄科技的发展。今天是「乐龄科技博览暨高峰会」的最后一天,切勿向隅。
完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博士在乐龄科技博览暨高峰会2018就「乐龄及康复创科应 用——香港的政策与支援」发表主题演讲。
罗致光博士(左三)及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医生(左一)陪同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左二)参观乐龄科技博览暨高峰会2018,听取人员介绍照顾长者和残疾人士的产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