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年金的误解

2018年4月29日

近日不论在立法会会中、媒体的评论、或是一些团体的意见中,都听到及见到不少对公共年金与安老按揭的误解。意见不同并不重要,但总是应先搞清楚才批评,不同的意见才有参考的价值。

一般人对「年金」(annuity) 1 的概念都会有些陌生。早于2003年,当时我还是立法会议员,便开始倡议保险界提供「年金」这种保险产品,虽然算是「成功」争取,但有关保险产品并不普遍,亦存在基本的营运挑战2 ,所以在2011年起,我开始倡议成立公共终身3 年金制度,让退休人士可以确保不论有多长命,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

公共年金制度不是一个福利制度

有评论者误以为公共年金制度是一项福利制度,批评公共年金制度与长者生活津贴是双重福利。

「年金」本身是一个保险产品,不是福利。公营与私营的主要分别之一,是公营年金不是以盈利为目标。「年金」这个名称其中一个容易令人误会的是那个「年」字,其实一般「年金」都是每月领取,而非每年领取。这个「年」字是出于英文的annuity翻译4

提供公共年金的主要作用是:(1) 避免个人因长寿所带来经济上的风险,(2) 取代个人投资的风险。

一般退休人士的储蓄并不多,以强积金/公积金计,就算有几百万元,由于不知道自己有多长命,若真是「长命一百二十岁」,便只可以悭得就悭,生活质素便自然大打折扣。二十年后的香港,65岁或以上的人口是今天的一倍,若他们都节衣缩食,香港整体内需便会有下行压力,对整体经济便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退休人士都不善于投资,就算是对投资有认识,由于资金有限,所面对的投资风险,亦非容易承担。若只投资低风险工具如定期存款,便连通胀都追不上。

公共年金便是要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公共年金可算是一个基金池,由公共机构管理: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将于2018年年中推出「终身年金」,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外汇基金全资拥有。由于可以透过基金池,分担个人的「长寿风险」,亦透过基金池的经济规模,由公共机构负责投资及承担相关投资风险。

透过参与「终身年金」,退休人士便可确知每月有多少「收入」,计划开支,避免过分的节衣缩食。这不但可以避免过份减低退休后生活质素,亦可以减低对整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终身年金」和巿场上的「年金」另一个重要分别便是入门的门槛不同。现时巿场上的「年金」门槛一般为一百万元5 。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较早时的公布中,便表示入门为5万元,即一般的基层人士都可以有机会参与。现时,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已成立「香港年金有限公司」,亦会由今天于马鞍山新港城中心开始举行巡回展览,有兴趣的退休人士及准退休人士便多多留意了。

下回预告

就「公共年金」与现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如长者生活津贴的关系,背后的政策原则与理念,便要下回分解了。

1 台湾的「年金」是供款式养老金(pension)的社会保障制度。

2 较详细的讨论,可参阅我于2016年4月29日刊登于明报的《公共年金的理念与设计》

3 在这里强调「终身」是由于在私人巿场中的「年金」计划,大多数都不是「终身」的。为简化描述,这里所指的「公共年金」是「终身」的。

4 一般而言,「年金」的有关计算,亦不是用「年息」计算,而是用「月息」计算。不过为了简单的描述,相关产品都是用「年息」来形容相关利率。

5 不少巿面的「年金」都是用供款形式,大致上预期到65岁时可以累积至100万。巿面上亦有可以65岁时购买的年金产品,但入门便一般是最少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