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之照顧者支援網絡
2019年9月1日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故事
有些朋友或許聽我說過一個關於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基金)的故事。故事始於2001年中,特區政府在籌備新一份《施政報告》過程中,收到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的周年建議書。當時特首董建華先生留意到社聯的建議有一個理念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作為商人,自然對「資本」產生興趣,便要求當時的衞生福利局局長楊永強醫生進行探討。隨後,我收到楊醫生的電話,問有關社會資本的理念,我便提出以一個免費午餐換一堂短課。午餐時,我由19世紀有關概念的起源,說到20世紀90年代Robert Putnam(1995)的文章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如何將社會資本的討論流行起來。這次午餐的餐湯,便成為2001年《施政報告》建議成立基金的「頭啖湯」。
社會資本的支援網絡
隨着香港人口高齡化及家庭模式和結構的轉變,家庭在照顧體弱長者、長期病患及/或兒童面對的壓力越來越重。照顧者需要長時間照顧家人,生活上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除了缺乏私人空間和社交生活外,更可能會影響工作及家庭收入。若沒有適當的處理及適切的社區支援,照顧者更可能會出現精神困擾或健康等問題。
為支援照顧者的需要,我們除了提供常規的支援服務1 外,也透過基金在地區資助不同類型的照顧者支援計劃,利用社會資本與常規服務互相補足,連繫不同群體,為照顧者建立社區的支援網絡。
基金支援照顧者的計劃多元化,支援對象包括體弱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兒童的照顧者。不少資助計劃更能為照顧者在緊急狀況下提供即時支援,例如以下幾個個案:
至今,基金已開展了26個支援照顧者(包括體弱長者、長期病患者、殘疾人士及兒童的照顧者)的計劃,當中涉及約46 000名直接參加者及約1 300個家庭,並動員了區內共約730個協作夥伴及約11 000名義工,在13個地區內一起支援他們擔當照顧者的角色,成效不言而喻。
上述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小故事正好反映,香港這個家需要彼此關懷愛護,大家珍惜共建。
後語:照顧者政策
由於人口高齡化及住戶趨向小家庭化,家庭護老的壓力因而越來越明顯。不過,照顧者不單可能是護理長者,亦可以是需要照顧殘疾人士或幼兒。社會已有不少聲音提出,政府應制定「全面」的照顧者政策。我原則上同意,照顧者政策在理念上十分重要,不過這個政策看來絕不簡單,涉及的現行政策範圍亦十分廣泛。在勞工及福利局現時不少的政策工作都與照顧者有關,除了不少恆常的家庭、復康、安老服務外,在社區照顧服務及上述基金提供資源的社區網絡計劃等等,都有照顧者支援及訓練的元素。我們有意進行照顧者政策的研究,但要先梳理一下有關政策的範圍,現時已展開預備工作。
完
1常規支援服務的一些例子:
照顧長期病患者:www.gov.hk/tc/residents/health/rehab/chronicpatients.htm
護老者支援服務: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elderly/sub_csselderly/id_carersup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