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服務的規劃

2018年7月22日

不少人或許會記得「懷緬過去常陶醉」這句歌詞1。一般而言,懷緬過去是老年人的「專利」,不過近年香港有一個特別現象,年輕一代常懷緬一些他們沒有經歷的過去。就如不少年輕社工大談九十年代初的社會福利白皮書及其相關的福利服務規劃的工作。有趣的是,連他們的社工老師大都沒有參與過該社會福利服務規劃的過程,他們「懷緬」的是甚麼呢?

最後一份社會福利白皮書是於1991年3月出版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會福利白皮書」。有關工作於1990年1月展開,由政府委任的工作小組進行,過程只用了14個月,便完成的社會福利規劃,是否效率很高哩!原因很簡單,有關制定的工作分兩個階段。在1990年初,政府發表了一份簡單的背景文件,公開邀請公眾表達意見,收到了262份書面意見。工作小組進行討論,於1990年9月出版了草擬白皮書,再公開邀請公眾在三個月內表達意見。同年12月17日收到237份意見,工作小組再用三個月討論,在1991年3月公布白皮書。

相對於2014年中進行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由2014年7月開展,分三階段用了三年,至2017年6月才完成,而安老服務只是社會福利服務其中一環,差別何其大?這就是此一時不同彼一時,所謂「規劃」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當年的「規劃」工作,主要由上而下,大家的參與便只有「書面意見」;今天來說,這種方式的規劃工作,已不能為社會接受了。我亦曾公開表示,我不會進行20多年前的所謂全面社會福利規劃工作,請大家不要「懷緬過去」了。

現時任何規劃的工作,都要給予公眾詳細的背景資料,最好是圖文並茂,以便即使是最基層及弱勢的巿民都能明白。此外,社區會堂式的公開論壇是必要的,最好是星期日晚上或周末日間在各區舉辦,方便巿民參與。雖然十數至數十次「聚焦小組」是少不了的,但「聚焦小組」總是被批評為人數太少,甚至被批是「太聚焦」,限制了言論自由,不願意聽意見。

制定《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分三個階段,當中有數以十計的聚焦小組及數以十計的地區論壇。首階段是建立規劃的範圍。建立規劃範圍不可以由政府單方面決定,亦需要公眾參與。當然,到最後政府總是要決定範圍,雖不能令所有人滿意,但仍要盡量採納坊間意見。第二階段是制定建議,就規劃的方向、策略、具體目標、方法及方案訂立初步建議;這個階段要求的社會參與較第一階段的要求更多、更廣及更深入。當制定了初步建議後,便要進入最後「建立共識」的階段。雖然「建立共識」在今天的香港社會已接近不可能,但仍需盡努力,求同存異,透過更多、更廣及更深入的公眾參與,找出主流意向,訂立《計劃方案》。

或許大家會知道,在最初開展規劃工作時,目標是要在兩年內完成,但期間因應坊間的要求,主要是延長諮詢期和舉辦更多論壇,結果用了三年,而很多人仍十分不滿,如指《計劃方案》缺乏某些範疇、沒有包括某些建議,以及建議未令人滿意甚或不同意,還有人批評規劃工作只是「hea」做,「拖太耐」了。當然,對今時今日規劃工作有意見甚至不滿的人,遠比二、三十年前的多,原因之一是今時今日有「份」參與的人,比二、三十年前的多數以十倍至百倍。

自2017年底,政府開展了《香港康復計劃方案》的制定工作,目標是在兩年內完成三個階段的工作。首階段是制訂規劃範圍,公眾參與的過程大致完成,有待工作小組完成討論後,進入制訂初步計劃方案的第二階段。

《康復計劃方案》的複雜程度,遠比《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為高。「安老」只涉及年老的服務,而「康復」的工作則包括不同的人生階段,由出生至年老,包括不同的殘障組群(如視、聽、智、精神及多種不同的殘障),以及不同程度的殘障(輕度、中度及嚴重)等。不過,我們還是訂立了十分進取的目標,打算用兩年完成有關規劃工作。我在這裏要感謝工作小組的成員、勞工及福利局及社會福利署的同事們,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顧問團隊,願意接受這個甚具挑戰的任務,更要多謝過往半年多表達過意見的社會各界人士,希望未來18個月的工作,能順利成功完成。

1 歌詞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由盧國沾作詞的《每當變幻時》。原曲為台灣日治時代,古賀政男作曲的日文歌《莎韻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