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工作假期計劃
2019年9月22日
兩星期前我在網誌談及工作假期計劃,說到過往每當有學生問我應否參加工作假期,我都會鼓勵他們藉此體驗外國生活,透過工作和旅遊擴闊眼界。事實上,每年當我與即將畢業的同學傾談時,都見到不少同學興致勃勃地討論,想先去一年工作假期才正式投身工作。
雖則今時今日各大院校都提供很多機會給大學生到外地院校交流或當交換生,但不少基層大學生仍因缺乏經濟支援而無緣參加交換生計劃;而且讀書跟工作的體驗始終不盡相同,前者有學校代為安排,後者則要自己「落手落腳」尋找工作機會,還要適應不同文化僱主的要求,以及學習獨立生活和保護自己,對個人成長很有幫助。
另一方面,一些關注青年發展的朋友亦曾指出,一些來自基層家庭的大學畢業生,縱使很想先透過參與工作假期計劃裝備自己,但礙於經濟困難,恐怕負擔不到出發所需「盤川」而卻步。他們擔心這會間接地影響到基層青年的職場競爭力以至向上流動的機會,因而建議政府考慮給有經濟需要的青年人一點資助,讓他們敢於起步。這個建議與達至年輕人可獲「平等發展機會」的原則相符,雖值得我們作進一步探討,但亦有其具爭議的方面。
工作假期計劃的對象是介乎18至30歲的青年人,因此無論是新畢業生或是已經投身工作好幾年的年輕朋友,都可以參加。雖然過往經常有商界朋友向我「投訴」:香港勞動市場已經人手短缺,政府還「進一步」鼓勵青年人參加工作假期,人力豈不是「買少見少」?但其實如果年輕人有機會到外地親身體會不同的風土人情,視野會更闊更廣,日後回港在職場相信亦有更好的經驗和發揮,僱主最終亦會受惠。
本屆政府十分重視青年發展,包括致力培育人才,促進社會向上流動。雖然在當前的政治氣候,有些人可能會譏諷政府無論說甚麼、做甚麼,年輕一代都不會領情,但我卻並不那麼悲觀。可能大家在鏡頭前見到不少不合作運動,但我最近在大小不同場合,包括關愛基金簡介會或與各個為民請命的壓力團體會面,所接觸到的年輕朋友和前線社工,都能夠就各項社會實務議題和平理性地討論和提出建議,甚麼政策可行、甚麼不可行,彼此都能夠坦誠溝通。我們期望能更深入聽取青年人和社會大眾的聲音,讓各項民生政策可以更到位。正如我幾天前回應傳媒時指出,對話一定比對抗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