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工作:「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工作」
2019年06月23日
前言
今年是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成立的100周年。我與幾位勞工顧問委員會委員,以中國代表團成員的身份,上星期參加了在日內瓦舉行的百年勞工大會。離港期間,我無時無刻關注着香港的情況,事情的發展我不用多說,政府亦已經承認在處理修例工作方面有不足,並承諾會更虚心聆聽市民的聲音,了解市民的想法和感受。我深盼大家能放下嫌隙,讓社會可盡快修補裂痕,重新攜手為香港創造更好的未來。
追求更美好的未來也是國際社會的願望。藉出席百年大會期間,我亦與幾個國際組織作會面交流意見,當中與世界經濟論壇系統行動倡議管理委員會及國際勞工組織的討論,都是與ILO近年工作重點之一Future of Work(「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工作」1)有關,我姑且簡稱為「未來工作」。未來工作的挑戰之一,便是人工智能、自動化及機械人技術等科技發展對勞動市場所帶來的衝擊。
科技發展對勞動巿場帶來的衝擊
近年已有不少研究指出,未來科技發展會令不少工作崗位大幅度減少,甚至消失。有分析認為這個發展會令未來勞工需求減少;但亦有分析認為會同時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我們沒有一個水晶球,不可以確定未來相關勞工巿場的發展;不過基於過往的科技發展與勞工巿場發展,我偏向相信科技發展雖然會令部分工作消失,但同時會創造不少新的就業機會。但是不論整體勞工需求會增加或減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這過渡期間失去工作的勞工很大可能是最不具備新工種所需知識和技能的人士,而這些勞工亦可能是年齡較高的人士。
應對政策
雖然近年就科技發展對未來工作的影響已有不少研究,但總是由於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故我們難以準確估計發展的速度,以及未來的具體工種及其所需知識為何。就如遠於20年前,我相信固網電話會在未來消失,但其速度有多快便難以估計,至少今天仍然存在,不過當年的傳呼機(call機)已大致消失了。亦因這個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一個靈活及可以迅速調節的機制,以應對一個「易變、不確定、複雜及含混」(volatile, uncertain, complex and ambiguous)的未來。在此,我會集中以勞工及福利局的工作範圍,即就人力及持續進修政策作為分析2。
我們最明顯的政策方向,是加強人力資源的投資。我們可以從企業、政府及個人的角度來看。當然,大企業在這方面有較大空間,但統計顯示88%的香港企業的員工人數都是9人或以下,可投放於員工訓練的資源便很有限,所以政府在這方面責無旁貸。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由政府直接透過公共機構提供有關訓練,另一方面是協助及鼓勵個人在這方面的投資。
1992年成立的僱員再培訓局,提供約700項按市場需要而設計的不同課程,當中有約300項課程已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評審,並獲得資歷架構認証。僱員再培訓局可以說為勞工在適應工作的轉變上,提供了一個堅實主幹。
在2002年成立的持續進修基金,通過提供培訓資助,鼓勵香港居民持續進修。在2016年開始,勞工及福利局就基金作出檢討研究。在2018年,經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向基金注資100億元,並由今年4月起將每人累積資助上限由10,000元提升至20,000元,並大幅擴展合資格課程的範疇。過去兩個月,在基金中可獲資助的課程已由早前的7800項增加至超過8 000項,我們估計目前另有約4 000項課程可申請加入成為基金課程。
後語
在策略上,運用僱員再培訓局作為主幹的700項課程,再加上透過持續進修基金運用更靈活的培訓巿場,大家更可以有超過8 000項(甚至未來約12 000個)的課程選擇,希望在概念上可以更能協助香港的勞工適應「易變、不確定、複雜及含混」的未來工作的要求。當然,我們也鼓勵僱主盡量便利員工參與進修。
完
1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ILO出版的報告書"Work for a brighter future"(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dgreports/---cabinet/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662410.pdf)
2 其他環節則主要涉及基本教育與職業(前)培訓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