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我家 無分你我他

2018年3月25日

上星期的網誌我提到「姊妹們」是香港寶貴的勞動力。隨後整個星期除了討論如何構建「關愛共享」外,在我的範疇便是討論與人力有關的政策。立法會「異常」地正常進行會議,終於進行了八個月以來首次的議員議案辯論,其中一項就是有關勞工政策。我又出席了勞工界雲集的新春酒會,以及一個探討香港勞動力的商界論壇。今日的網誌,我希望與大家探討近年勞動巿場冒起的另一群生力軍。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亦吸引了不同種族的人士來港定居和工作。當中有新來港人士,也有不少土生土長、父母甚至祖父輩已開始在港扎根,多年來為香港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少數族裔。

2016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在撇除外傭後)達254 700人,佔全港人口的3.8%。當中以南亞裔為最大族群,共有78 000人,佔少數族裔人口的三成,其次是混血兒(58 500人,23.0%)和白人(55 900人,21.9%)。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男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分別為82%、71%和87%,均高於全港男性的平均數字(70%)。由此可見,雖然他們被稱為少數,卻是香港不可或缺的勞動人口之一。

然而,不論是在港定居多年,還是新來港的朋友,礙於語言、文化、教育及種族的差異,要全面融入社會,繼而向上流動,不少人都會遇到一定困難。而香港的少數族裔相對在其他國家(如美、加、澳洲)在語文的適應,難度肯定更高。其他國家的移民,第一代面對的困難雖然大致一樣,但一般而言第二代就能融入主流社會。但在香港,情況卻沒有那麼理想,因為他們要克服的不止是一種外語,而是兩文三語,即是廣東話、普通話,還有英語。再者,廣東話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除了聲調難掌握外,俗語俚語又特別多,說的與寫的又不大相同。

在教育制度方面,雖然政府在2014年已確立「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政策,並定立更有系統的課程與評估工具,以及加強相關的師資培訓。對於已中學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少數族裔來說,這個政策或許來得較遲,但我們相信情況正在改善。

為了幫助少數族裔人士盡快融入社會、發展個人事業,勞工及福利局正透過多項協助就業的措施,提升他們的就業機會,以及鼓勵僱主多聘用少數族裔人士。

勞工處轄下的就業中心設有專門櫃台,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各種專項服務,包括工作轉介、求職資訊及傳譯服務等。就業中心主任還可以向查詢人士提供個人化的求職意見,以及職業志向評估。勞工處一直定期舉辦為少數族裔人士而設的就業講座,協助他們更深入了解本地勞工市場的情況及改善求職技巧。

針對青年就業,勞工處已開設兩間名為「青年就業起點」的青年就業資源中心(www.e-start.gov.hk),為15至29歲的青年提供個人化的就業輔導及自僱支援服務。兩間「青年就業起點」中心均會定期舉辦以英語教授的培訓課程,協助少數族裔青年提升就業能力。

除了提供就業支援外,我們亦不時提醒僱主要按職位的真正需要,訂定對求職人士的語言能力要求。同時,我們又會舉辦共融招聘會,鼓勵僱主以較寬鬆的中文語言能力要求,提供更多適合少數族裔人士申請的職位空缺,好提升他們的就業機會。

我們透過僱員再培訓局,提供以英語教授、配合少數族裔人士的就業志向及培訓需要的專設課程,並提供職業廣東話、普通話及中文書寫的培訓課程,讓他們好好裝備自己,從而提升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未來「一帶一路」將會為國家和香港帶來無限商機,少數族裔便是香港重要的人力資產。僱主若能善用少數族裔在文化及血緣的優勢,就更能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同時,希望社會人士能與特區政府攜手並肩,協助少數族裔朋友融入社會,讓他們更感受到「香港是我家」。



有關活動圖片

有關活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