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樂齡科技與創新
2018年11月25日
前言
當我出席樂齡科技高峰會時,有台下朋友提出一個好問題,就是我們應如何鼓勵年輕的工程師放眼樂齡科技的研發?因為年輕人是最有創意和掌握最新知識的一群,而問題的癥結在於發明者與使用者之間存在代溝。
我間中都與朋友提到20多年前的一次經驗,來反映高齡對一般青年來說有幾遙遠。當年,我還「只是」40多歲,一天在大學的飯堂飲下午茶,聽到鄰座有幾位大學生傾談,其中一個說:「人都係唔好咁老,最好40幾歲就死咗去。」我心想「我是否都是時候呢?」當然對這些20歲的「小」伙子,40多歳,已是他們人生的一倍,的確是很老。雖然65歲已算是長者,但若問一位65歲的長者(包括我在內),一般都會覺得80幾歲才算老。
我當年教書其中一科的功課之一,便是要同學訪問其祖父或母,了解他們人生的經歷。大部分同學都會在訪問報告中表示,透過這個訪問才對祖父母多了解,亦覺得一直以來都沒有珍惜和他們一起的機會。
樂齡科技的發展需要年輕人
談到創科和樂齡科技,我們都需要年輕人的創意與破舊立新的精神。要讓年輕人多了解高齡長者,便不能只靠日常生活的接觸,而要「刻意」創造這些機會。
不要以為樂齡科技博覽只是針對用家和服務提供者,我衷心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參觀樂齡科技展,特別是工程師、設計師、在院校從事科研的學生和對科研發明有興趣的中學生,讓他們更了解長者和身體機能缺損人士在日常生活起居和出行各方面的需要和困難,以及現時國際市場上有甚麼新產品,從而啟發他們發揮design thinking(設計思維)發明更多適合香港長者需要的產品,特別是能針對香港狹小家居的產品。
我們需要新思維才能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
我就以長者的認知障礙症來作一個例子。政府自2014-15年度起已提供經常撥款,讓41間長者地區中心增聘社會工作者,提升對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及其照顧者的支援服務,現時每個中心服務50宗個案。
自2016年起,由關愛基金撥款的先導計劃「智友醫社同行計劃」,為參與的每間長者地區中心提供一名資深護師(Advanced Practice Nurse)、0.5名一級職業/物理治療師,以及一名福利工作員的人手資源,為100名的長者提供服務。這項服務會於2019年初恆常化,41間長者地區中心都會參與。
大家可以計一下數。將剛才所提的人手:一名社工、一名護士、一名福利工作員及半名職業/物理治療師,充其量可以提供服務給150宗個案。41間中心,才服務到6 150名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今天,我們可能有13.5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加上醫院管理局可以服務的2.8萬宗個案,我們還有近10萬宗個案未獲安排服務。情況是否有點令人擔憂呢?那麼,大家可以想像,到了30年後即2048年,當可能有約29萬患者時會怎樣呢?我們是否要請1 900個社工、1 900個護士、1 900個福利工作員和950個職業/物理治療師提供服務?我這裏提的只是一類服務使用者: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還未計其他。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嗎?
當然,就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服務,資助的社區支援服務只是近年才開展。雖然有點遲,兼且要滿足服務需求還有一個很大的距離,但我們更需想一想:若以上述這種很傳統的服務供應計算方法,不似是個可以持續發展的模式。答案可能還是如何利用科技及如何創新。我希望大家可以集思廣益及共同努力。
後語
上星期提到政府、社會服務聯會和科技園擔當「叮噹」的角色,舉辦博覽向大家展示各地的樂齡「法寶」。充滿「創作力量同幻想」的年輕人,要發掘創意與靈感,應該去看看樂齡科技的發展。今天是「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的最後一天,切勿向隅。
完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在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18就「樂齡及康復創科應 用——香港的政策與支援」發表主題演講。
羅致光博士(左三)及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左一)陪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左二)參觀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2018,聽取人員介紹照顧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產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