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歸紀念到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機遇
2021年6月27日
還有幾天便是7月1日。今年的回歸紀念有更大的意義,因為除了是「一國兩制」框架下成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24周年,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回顧歷史,祖國與香港的發展一直血脈相連,密不可分。從人口角度,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人口增長主要來自內地。從經濟角度,自70年代國家改革開放香港工商界到內地投資興業,至國家經濟騰飛,香港方方面面都受惠於背靠祖國的優勢。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十四五」規劃,更為香港創造了不容錯失的重大機遇。
從勞工及福利局的角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藍圖,可以說是從老到少都提供新機遇。在福利範疇,面對人口高齡化,我們期望在推動樂齡科技應用和養老事業發展方面,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我所指的是把握大灣區規模從而達至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在人力範疇,我們鼓勵香港年輕人應充分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切勿固步自封。
為港人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
上述提到60年代不少人從內地遷移香港尋找機遇,因此不少港人喜歡選擇回鄉養老。有見及此,早於十多廿年前已有兩間香港非政府機構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分別在深圳和肇慶營辦了兩間安老院舍,即由香港復康會在深圳營辦的「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2006),以及由伸手助人協會在肇慶營辦的「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2001)。香港特區政府在2014年推出「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資助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可選擇入住這兩間院舍,現時共有145名參與計劃的香港長者入住。
隨着大灣區城市生活質素不斷提升,近年有不少香港居民在大灣區經常生活。他們很大機會想選擇「在粵」退休,而在日後有長遠照顧需要時可「留粵」獲得所需服務。2019年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提出「為港澳居民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特區政府希望可以有更多香港模式的優質安老院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落戶,既服務有需要的當地長者,也為在這些城市養老的香港長者提供更多的院舍照顧選擇。有興趣開發服務的私營或非政府機構,我們樂意與他們交流意見。
樂齡科技
我在過往多篇網誌分享過推動樂齡科技應用的重要。政府聯同社會服務聯會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自2017起每年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展示本地及海外的創新產品及意念,並為各持份者提供一個協作平台。政府成立10億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合資格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租借科技產品;並鼓勵本地研發各種可協助提升照顧效能及質素的產品、設備及工具、流動應用程式,以及高端硬件和軟件。
在用家市場方面,以香港彈丸之地的規模,始終較難吸引國際供應商;但如果能結合整個大灣區人口的規模,又當別論。與此同時,若能充分發揮港深創科發展雙引擎效應,必可為推動樂齡科技研發注入動力。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十四五」規劃的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的方針。香港特區政府於今年1月8日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提供2 000個月薪不少於18,000港元的職位,供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獲頒授學士或以上學位的畢業生申請,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特區政府會按企業聘用的每名畢業生,發給企業每人每月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計劃推出後,企業反應十分熱烈,截至2021年6月24日,共有超過370間企業在計劃下提供超過2 800個職位空缺,當中約一半為創科職位。獲聘的畢業生最遲須於今年8月入職。申請相當踴躍,有超過300名成功申請者已經入職。
我不厭其詳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生產總值接近17,000億美元,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發展潛力巨大,香港年輕人不應錯過大灣區發展的高速列車。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我們心中既要有香港,亦要有國家;在思維上,香港是大灣區的一部分,我們心中既要有香港,亦要有大灣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