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兒女 父親有責

2018年7月29日

在最近幾個月就侍產假的討論中,作為父親的我,腦中多次出現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着後一句,此際我腦海中不禁泛起差不多30年前的情景——我的三、四歲女兒與六、七歲兒子,齊齊坐在我的背上,我扮我的「牛牛」,雖是爬兩爬便人仰「牛」翻,但總是樂也融融。

關心法定侍產假進展的朋友應已知道,立法會就法定侍產假由三天增至五天的法案委員會,已在剛過去的星期三(7月25日)完成了審議法案的工作,但由於立法會暑期休會至10月10日才復會,故根據立法會程序,最快都要10月24日,法案才可以恢復二讀。

在國際間的研究結果中,侍產假能否減低產婦出現產後抑鬱症,沒有顯著直接的關係。不過,侍產假明顯可以增加父親參與照顧兒女的投入度,增加對產婦的支援,從而減低產後抑鬱症的風險。當然,近年歐洲多國的父母產假(parental leave)安排,背後還有男女平等的意念。

我還記得,當年孩子們小學一年級中文第一課,總是「爸爸出外工作,媽媽留在家中做家務」。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描述,有可能在潛而默化下變得理所當然。雖然,近年有調查顯示35歲以下的年輕男士中,過半數可接受「女主外,男主內」的說法,不過態度與行為不一定相符。以中期人口統計的資料為準,2016年本港有19 000名「家庭主夫」,相對有628 000名家庭主婦,「男主外,女主內」仍是主流。當然,我們亦不可以忽略近年的變化。1996年本港的「家庭主夫」只有6 000多人,到2006年倍增至12 000多人,繼而直線上升至2016年的19 000人。相反家庭主婦的數目由1999年的797 000人,減至2006年的645 000人,再減至2016年的628 000人。

雖然「男主外,女主內」已開始出現變化,但仍是不少家庭主流的安排。不過,父親參與子女的照顧與教育,對於子女的健康與成長,都有顯著正面的關係。正如上述,增加侍產假可以有效增加父親參與照顧子女的投入感。換言之,增加侍產假亦會對子女健康與成長,有着正面的關係。透過增加侍產假,有望讓更多父親從子女出生開始,就負起更多參與照顧孩子的責任,既可以減低新生媽媽的負擔及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更可以讓夫婦倆盡早分擔育兒的責任。

畢竟,在現屆政府,我們還有不少要爭取僱主接受的改善勞工福利政策,重中之重的是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長期服務金的「對沖」及增加產假的安排。雖然將侍產假由三天加至五天,並不算十分理想,但這是勞資雙方得來不易的共識,我們應予珍惜和尊重,這亦是政府唯一可以接受的方案。我們希望能夠成功爭取最快在明年農曆新年前後,先行落實增加法定侍產假至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