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答问随笔之安老服务
2021年3月28日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忙于处理立法会议员就《财政预算案》所提出的问题。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在2019年要处理1 350条问题,2020年已减少至977题,今年更减少至383题,包括劳福局本身(48)、社会福利署(222)、劳工处(96)、运输署(6)及在职家庭津贴办事处(11)。至今,我大致上已完成审批所有答案。今年没有往年有趣的花絮,如议员问一些立法会财务委员会还未批准的项目推行进度、忘了更改往年问题内容的有关年份,甚至是陈年的先导计划进度等。
就如我在去年3月29日网志所指,每年处理这些问题,都有不少劳福政策开支的资料和细节,是一个很好的「温习」。在此,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这份「功课」中特别留意到的部分。
追落后的进度
正如我经常提到多项福利服务短缺需要追落后,服务短缺的重要指标是轮候人数和轮候时间。由于不少服务需要在特定处所设置,由规划至兴建,最快都要5年,一般则要8年以上,所以追落后不能一蹴即就。当然,透过向巿场购买服务可以快些,但要考虑到巿场的「消化」能力及服务质素,亦只可以按部就班。就算是处所限制较少的服务,亦要考虑人手不足,亦不能一下子增加太快,而要在劳动巿场「逐步吸纳」。
就如安老院的改善买位计划,我们由2019-20财政年度开始,计划用5年增加5 000个资助宿位。以一般资助安老院的宿位数目计算,大约相等于增加50间资助安老院。若以过往每年只增加两间资助安老院计算,这5年增加5 000个买位,便相等于过往25年的进度。虽然进行了未足2年,但连同过往两年增加约300个资助合约院舍宿位,现时已略见成效。在每年都有新增轮候个案约15 000人的情况下,轮候人数已由2019年底的高峰41 011人,减少8.5%至2020年底的37 525人。虽然资助护理安老宿位轮候时间亦由2018-19年度的平均24个月减少至2020年底的21个月,但轮候资助护养院宿位的平均时间却由25个月增加至26个月。前者的减少明显是由于增加买位的力度,而后者的增加是合约院舍在过往两年的完成兴建速度,追不上需求的增加。
每一年议员就《财政预算案》的问题中,传媒都会关注其中一组数字,便是有多少长者在轮候资助安老宿位期间过身。不过,今年我早在1月31日的网志中公布了2020年的有关数字,意外地,竟然没有一间传媒报导有关数字。为方便大家,我在此再将1月31日网志的数字列出一次: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
资助安老宿位逝世长者数目 | 4 477 | 4 382 | 4 511 | 4 678 | 4 957 |
粗死亡率 | 17.2% | 16.6% | 17.0% | 17.4% | 18.2% |
轮候资助宿位逝世长者数目 | 6 104 | 6 259 | 6 866 | 7 045 | 7 024 |
粗死亡率 | 17.8% | 17.0% | 17.4% | 17.3% | 17.9% |
大家会留意到2020年的轮候资助宿位逝世长者数目,虽然没有增加,但由于轮候人数亦下跌,所以粗死亡率亦由17.3%上升至17.9%。在1月31日网志已有讨论,在此不重复了。简单而言,面对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需求个案,「追落后仍未成功,仍需努力」。
以安老服务中的家居照顾服务为例,虽然服务单位所需处所的限制较少,但仍受到人手不足的困扰。2018年《施政报告》提出增加2 000个「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名额;2019年《施政报告》则提出增加3 000个「综合家居照顾服务(体弱个案)」名额,并在「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下增加1 000张服务券。同样地,在每年新增需求约15 000人的情况下,缩短轮候时间初见成效,「综合家居照顾服务(体弱个案)」及「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的轮候人数,由2019年8月底8 678人的高峰,大幅回落52%至2020年12月底的4 191人;而轮候时间亦由高峰的平均21个月下降至12个月。当然,社区照顾服务的轮候时间仍需一年是十分之不理想,亦是「追落后仍未成功,仍需努力」。
后语
虽然我在早几年提到的「高龄海啸」还未到达,但每年大幅新增的服务需求亦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2021-22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资助安老服务的支出(受资助机构/私人机构的拨款)相对2020-21年度的原来预算增加了6.1%1,至于能否在逆流中前进仍有一定的挑战。
1或是相对2020-21年度修订预算增加了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