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的挑戰

2019年5月5日

前言
上星期(4月28日)的網誌提到法定最低工資與貧富懸殊的關係,有閱讀這系列的讀者,都會留意到貧富懸殊及貧窮的議題,在過往的網誌都經常出現。不過,說得「遠」及「玄」一些,沒有貧富懸殊現象,便沒有今天的我。話說四十一年前的一天,我還是銀行的一名電腦程序編寫員,在電腦房中看着銀行的交易總額以每秒過百萬跳升時,計一計自己工作的邊際貢獻,和自己薪酬一比,自己所得的不及十分一,但同時又覺得自己薪酬遠較一般工人為高時,便決定投身社工行業。貧富懸殊現象不是新鮮的事物,只是它愈演愈烈,今天已鮮有人認為香港的貧富懸殊不是一個問題。

法國的黃背心運動
自2018年11月17日開始的法國黃背心運動,持續多個月引起世界關注。香港傳媒中亦有不少評論,更延伸到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

香港法國
堅尼系數(2016年)
稅前福利轉移前0.5390.516
稅後福利轉移後0.4730.291
利得稅(最高稅階)16.5%33.3%
入息稅17%(最高稅階)/
15%(標準稅率)
45% (最高稅階)
法定最低工資(時薪)$37.5€10.03 (約港幣$87.8)
巨無霸餐(註:在香港及法國於不同地區價格有異)約$41.5約€8.0 (約港幣$70.1)
失業率2.8%(一月至三月)8.8%(二月)

從上表所見,香港和法國的貧富懸殊情況,以稅前福利轉移前計算的堅尼系數來看,都是相當之高,香港只是稍為高些(0.539相對0.516)。但由於法國的利得稅與入息稅都遠高於香港,計算稅後及福利轉移後,香港的堅尼系數便遠高於法國(0.473相對0.291)。

當然,我們用任何兩地來作比較時,都應知道兩地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及經濟都不同,單是抽取一些指標來比較,會有不同程度的簡化。由於我對法國的認識有限,對於有關法國黃背心運動的前因後果的不同評論,不能判斷其可信程度。以統計數據及國際比較來說,法國的貧富懸殊的指數可算是十分之低,但是在法國人,特別是當地基層巿民心目中,法國的貧富懸殊問題仍可以是嚴重的。我們亦應留意到上述的堅尼系數,只是反映收入不均的程度(income gap),並非是財富不均 (wealth gap)。從巴黎聖母院災後復修籌款一事來看,富商的巨額捐款也會引起示威人群的強烈不滿,「仇富」的解說,有一定的可信性。法國的失業率高,位列歐盟第四(低於希臘、西班牙及意大利),亦可能是原因之一。

世界經濟論壇的訊息之一
在新聞中有關今年一月於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報導,主要都是關於世界各國領袖的說話,而論壇創辦人及執行主席施瓦布教授(Prof. Klaus Schwab)給予各參加者的結語卻不見有所報導。在施瓦布教授給予參加者的信中,反映不少參加者對現時世界多個現象所表達的擔憂。施瓦布教授提到現時世界五個失衡的系統,其中一個便是社會上不斷惡化的貧富差異(disparity)。當然,施瓦布教授的信中亦提到法國黃背心運動,作為反映社會失衡的一個標誌。

結語
在2018年,政府有兩大扶貧舉措:一是設立了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二是將「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大幅改善至「在職家庭津貼」(職津)。它們的效果要在2019年年底所完成的2018年貧窮情況分析才可以顯示出來,甚至可以說職津的全面效果,要待2020年年底的分析才會顯示出來。上星期(4月28日)的網誌亦指出今年法定最低工資調整,對於紓緩收入不均不斷加劇的趨勢有何效果,要待202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公布(約於2022年年中),才有分曉。若我們要等待這些滯後的數據,才作出政策調整,便只會是追落後,亦有可能愈追愈落後。當然,制定適時的政策,政府責無旁貸,不過,亦需要凝聚社會的共識,政策的制定與推行才得以順暢。不論是法國的黃背心運動,或是過往數年的香港貧窮情況分析,都顯示就業對脫貧及減低收入不均的重要。因此不論是財政司司長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的重點之一「保就業」,又或是勞工及福利局加強就業援助,都是特區政府的政策重點。

有關活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