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老服務規劃說起

2018年8月5日

在再上一個星期(7月22日)的網誌提到福利服務規劃,以安老服務規劃為例,今時今日的規劃工作已不能如回歸前那樣由上而下,而需要廣泛而深入地透過巿民和相關持份者的參與,用較長的時間才能制定。這次規劃用了三年時間,經過三個階段的討論和公眾參與活動才完成,雖然大體上安老政策的願景(敬老、愛老、護老)、使命(「老有所屬、老有所養、老有所為」)和原則(如「居家安老」),與原有的安老政策大致上不變,但在整體策略上卻有了明顯的聚焦。在2017年公布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方案》)的四大策略方針的第一項方針,便是「大幅加強社區照顧服務以達至『居家安老』和減少住院比率」。

安老政策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作為政策方針,但經常被人批評的是以現時資助服務計算,給予有長期護理需要的社區服務與院舍服務的名額比例,約為1:3,表面上與政策不符。所以在《方案》中,定下的中期目標是將比例調整為1:1.5,長遠則為1:1。當然,大家都知道除了政府的資助服務外,「居家安老」的照顧者,主要還是家人和38萬外傭(當中約佔三成的主要工作是照顧長者)。

要「大幅加強社區照顧服務」並不可以一蹴即至,亦不是「有錢」便做得到。我們面對的第一個樽頸就是人手供應。以2017年中的調查所得,資助機構的家務助理空缺率達18%,所以由本財政年度開始,政府為有關職位的資助增加了兩個薪級點。就有關的實施情況及空缺率是否從而有所減少,仍要待一、兩個月後的資料搜集再作檢視。第二個樽頸便是長者日間護理中心處所供應的不足。在中期,我們可以善用非政府機構的用地,透過加建或重建,增加供應;在長期,就如《方案》所建議「重新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加入安老服務的規劃比率」,以確保日後在整體的規劃工作中,有關服務的處所已可獲預留地方。在短期內,又有何方法呢?這個有待日後再作交代。就如何「加強社區照顧服務」,在《方案》中還有不少建議,在這裏未能一一盡述。

就如我在七月初在都柏林一個午餐演講中提到的一個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由現時至2058年,40年間,若按今天的資助安老院的需求率推算,我們便要增加1 200間資助安老院,這數字已不計算今天約四萬名1輪候者所需的額外宿位。不論是社區照顧服務或院舍服務所需要的地方與人手,有關數字都是難以「高攀」的。

我們當然要「寸土必爭」、「千方百計」去覓地興建安老院舍。除「大幅加強社區照顧服務以達至減少住院比率」外,我們更要減低長期護理的需要,在策略上一定是由健康入手。

在再上一個星期五(7月27日),我往北區探訪位於粉嶺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該中心與路德會青欣中心和蓬瀛仙館祥華長者鄰舍中心合辦,由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資助,名為「北X體統」的服務,安排義工為長者免費檢測身體,從而及早識別疾病風險,安排跟進診治。這個長者地區中心還參與了賽馬會e健樂電子健康管理計劃,是結合電子健康管理技術、專業護士團隊跟進及社區關懷的長者健康管理服務計劃。大家可以從這個例子中,看到幾個未來服務發展的重要元素:跨服務單位(如長者及青少年服務)、跨機構、跨界別(如醫社)的協作;在安老服務中的地區長者服務單位,已加入了健康體檢,及早識別疾病風險,以及健康管理服務的元素。

就如《方案》的建議之一,考慮到長者地區中心和長者鄰舍中心的工作範圍已有所改變,如上述有關健康的服務,我們應考慮於適當時候檢視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的功能與角色。《方案》名義上有20項建議,不過每個建議中都細分了不少i、ii、iii等的項目,多到一時間連我都不一定記得起。最好,大家不時都看看這份《方案》,或時間有限的,可以觀看以下約六分鐘的介紹:

 《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簡介短片

1 截至2018年6月30日,共有39 209人在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內登記輪候各類型的資助長者住宿照顧服務。

有關活動圖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於七月二十七日到訪北區,參觀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圖示羅致光博士(左二)聽取職員介紹中心改善骨質密度的V-Health運動儀。

有關活動圖片

圖示羅致光博士(左三)與中心長者交談。

有關活動圖片

圖示羅致光博士(右一)觀看義工利用全自動化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為長者進行檢查及測試中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