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社會福利規劃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

2018年5月27日

近日在討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檢討時,有不少社工朋友都提到我早年所寫的文章,以前可以在我的個人網頁找到,但奇怪為何近期消失了。原因很簡單,網頁附設於香港大學的伺服器,當我於2017年7月1日離開港大後不久,有關連結的網址便被刪去。當時我的網頁有不少文章討論整筆撥款制度、福利服務競投及福利規劃的發展。在今年1月7日的網誌 中,我已提到一些誤會,包括了長遠社會福利規劃和整筆撥款制度的關係,今日的網誌且交代一下它們的來龍去脈。

長遠社會福利規劃和整筆撥款制度,是社會福利界兩大關注議題。不過,不少人都會將兩個議題混為一談,甚至有指是因為整筆撥款制度的推行,所以「沒有」了長遠社會福利規劃。最後一份的「長遠」社會福利政策文件是1991年3月出版的《跨越九十年代社會福利白皮書》。相關的最後一次5年計劃檢討則於1996年開始,1997年初完成。由於報告是於1998年出版,所以寫文章評論的人士(包括學者),往往沒有細看報告內容,便稱最後一次5年計劃檢討是於1998年進行。在九十年代的5年計劃檢討應是每兩年進行一次,換言之,是由1998至99年開始停了5年計劃檢討。至於現行的整筆撥款制度,是由1999年開始再討論 1,到2001年初才推行。整筆撥款制度與5年計劃檢討的停止並沒有任何關係。當然,要掌握上述事實,就要翻閱當年多份報告了。

1991年的白皮書,可以說是建基於多份早年的福利計劃方案(programme plans),包括康復服務、安老服務及青少年服務,以及早年白皮書內有關其他服務的計劃,包括家庭及兒童福利服務。當年的5年計劃,綜合了所有有關的白皮書及福利計劃方案內容。1997年特區政府成立時,可以說是繼承了1991年的福利白皮書、1995年的康復服務白皮書,以及1996年最後一次5年計劃檢討,作為社會福利發展的藍圖。

不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特區政府連年赤字,是多項政策(包括福利與房屋)的長遠規劃停頓的主因。以福利服務為例,早年的規劃工作,如興建安老院,當該安老院落成後,政府便要提供新資源來讓安老院運作。但若安老院落成時,正值政府面對財政赤字,連舊有開支都要削減,要提供新資源予早年「承諾」的服務便會十分困難。即使沒有財政赤字,當每年的新資源很大部分要分配給早年「承諾」而當年落成的服務,當時的政府可用的新資源會減少,應對當時社會的訴求的能力便大打折扣,想以財政資源應對政治的訴求更變得力有不逮。這就是長遠規劃「被消失」的主因,前者可說是財政理由,而後者可說是政治理由。

因為規劃消失了,在回歸10年後,問題便逐步浮現。房屋面對的問題,大家都十分熟識了,亦不需由我討論。不少福利服務問題亦十分明顯。我已多次解釋不少福利設施(如安老院)興建需時,8年已十分樂觀,往往要10多年,若缺乏規劃,當服務短缺時才去興建,便來得太遲了。

在安老服務,問題便更大。由於人口高齡化不斷加速,在缺乏規劃的情況下,安老服務便出現「大落後」。經過社會福利界多年爭取,上屆政府終於在2014年開展有關規劃的工作,由於涉及範圍廣,更需要廣泛的諮詢,結果用了3年才完成工作。但人口高齡化不斷加速,不少需時才能實現的服務(如現時開展興建的安老院都要多年後才落成),便令人有遠水不能救近火的感覺。

亦是由於人口高齡化,康復服務的短缺(特別是院舍服務)亦有惡化的現象,所以一方面要爭取資源增加服務,另一方面要開展康復服務的規劃工作。故此在2017年底,政府委託康復諮詢委員會籌劃《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有關工作已經展開,目標是兩年內完成。


1 最常見的誤解之一,便是以為整筆撥款制度(Lump Sum Grant,注意是大草LSG)是源於1994至98年的資助制度檢討。詳細討論可參閱我在2018年1月7日以整筆撥款制度的迷思 為題的網誌。